快速查找

新闻中心

我们国家医药创新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

时间: 2024-04-22 06:40:26 |   作者: 浩瀚体育app官方网站

  ——来自第二届中国药学事业发展大会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建所65周年论坛的观察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市场规模跃居全球第二,医药创新跻身全球第二梯队前列,我国药物研究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正进入创新跨越新阶段。

  这是记者从第二届中国药学事业发展大会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建所65周年论坛上获得的最新消息。

  与会的多位院士、专家这样认为,得益于国家对于医药产业的全力支持和推动,以及医药企业的积极投入和研发,在一批批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我们国家医药工业高水平发展成效显著。但同时,专家们也指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下一步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优化顶层设计,将原始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提升摆在更突出的位置,加大人才教育培训力度,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从1950年90%以上的化学原料药依靠从国外进口,到大宗原料药产量约占全球40%;

  从八十年代初期医药总产值不足百亿元,到医药工业规模以上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突破万亿元;

  从缺医少药、设备简陋,到人工麝香、双环醇、桑枝总生物碱等为代表的原创新药不断涌现……

  最新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我国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公司超过1万家、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约为4%。从产值来看,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2年医药工业规模以上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已达33633.7亿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执行所长王锐表示,已有65年历史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作为我们国家医药创新研发的“国家队”中一员,它的成长也印证了中国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65年来,一代代药物所人砥砺奋进、勇毅前行,推动数百个新药品种上市,获新药证书及药品注册批件132项,其中以人工麝香、双环醇、桑枝总生物碱等为代表的原创新药22项。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据初步统计,我国自2008年启动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以来,已有90余个化学药和生物药获批1类创新药,40余个中药创新药获批。此外,约200个品种进入临床Ⅰ期,160余个品种进入临床Ⅱ期,200余个品种进入或完成Ⅲ期临床试验。

  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监察专员刘登峰指出,国家格外的重视医药创新工作,重大新药创制横跨了三个五年计划,建设了新药研发全链条生态体系,实现了中国新药创制从“仿”到“创”的跨越。

  工业与信息化部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我们国家医药工业主要经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速为9.3%,总利润年均增速为11.3%,发展基础更加坚实、产业体系逐步优化,医药工业不断提质增效。同期,全行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超20%,基础研究取得原创性突破。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医药储备体系不断完善。

  “在政策、人才、环境和资本等多方面的推动下,中国开启了创新药时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凯先表示,我国新药获批数量呈显著上升态势,2018年后国产新药占比迅速提升,同时临床试验数量也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目前,我国每年研发的1类新药约为20至30个,在全球范围内已占据一定的比重。

  具体来看,2017年我国仅有4个国产化学药和2个国产生物药获批;而到了2021年,当年获批的国产化学药达18个,国产生物药11个,实现了较大跃升。

  近年来,中国医药研发市场不断加码。记者从会议现场获悉,部分创新型新药研发生物科学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已超越了大型传统综合药企,在研管线年,我国已有上市医药企业年研发投入超100亿元。

  据Pharmaprojects2023年4月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共有5402条药品管线年的管线%,占全球管线%,远超全球管线%的增长。与此同时,中国在创新候选药研发层面也迎头赶上,在2022年共有1457种候选药物,排名第二。

  专家指出,在重大新药创制等国家重大科学技术计划的支持下,我国生物医药领域已经建立了研发链、产业链紧密衔接、“产学研用”深层次地融合的国家药物创新技术体系。例如,新冠疫情期间,先后有10余款抗新冠疫苗及阿兹夫定等小分子药物获批上市。

  在此背景下,中国医药创新在国际分量也慢慢变得重。《2023年医药研发年度回顾》补充报告《2022年上市的新活性物质》(新活性物质,New Active Substance)指出, 2022年全球共推出73款新药,其中包含74种新活性物质,是全球制药史上排名前三的年份。其中,肿瘤再度成为2022年推出NAS数量最多的阵地。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截至2022年3月,中国NAS数量份额不断增大,共推出16种NAS,占新药数量的21.6%。

  对此,上述报告表示,能够正常的看到,亚太地区正不断彰显出蓬勃的研发创新力,全球的创新力量也正向亚太地区转移。

  经过不懈努力,我国新药创制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从“跟跑”“并跑”,再到某些领域能够逐步做到“领跑”,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同时,专家也指出,与世界领先水平相比,我们还有明显差距,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

  专家表示,我国生物医药领域基础研究相对薄弱,原始创新知识供给与转化不足;技术链、产业链、创新链的部分环节存在短板;科学技术创新的质量和水平不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原创性药物和引领性的医疗技术相对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发机构、领军人才以及大型公司相对较少。

  种种因素制约着我们国家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如何突破“屏障”,直面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院士指出,药学在医药卫生事业中居于重要位置,要从国家战略高度进行科技布局,对我国药学的整体发展有所谋划和把握。其中,临床药学对健康照护发挥着关键作用。新形势下,临床药学要着重培养懂医、懂药、懂管理、会沟通、具备敏锐科研思维和丰厚人文素养的复合型药学人才。

  中国药学会理事长孙咸泽表示,作为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要坚持新发展理念,优化顶层设计,强化改革创新,深化合作,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加强药学科研平台和基地建设。

  “要培养出能坐住坐稳‘冷板凳’的基础研究人才,加快孵育出更多从‘0’到‘1’的关键技术,培育鼓励原始创新的环境。”对于发展前沿领域,王锐表示,核药作为新型医学手段,在肿瘤的临床诊疗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应用前景广泛。他呼吁,要尽快形成专家共识,填补空白。

  中国生物制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长谢承润表示,医药企业要聚焦核心产业布局,通过产、学、研、医等多方协同合作,打通基础研究创新链条和临床转化应用路径;加强在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布局;着力搭建全世界创新平台,与跨国医药企业加强合作,不断开拓国际市场。(记者 梁倩 邓婕)

  广西中医药研究院中药资源团队在开展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和广西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中,发现石山油桐、美脉假糙苏、线叶度量草、广西割舌树、洞生香草、广西肺筋草6种高等植物新物种。

  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这一最新调查数据意味着什么?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何重要意义?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30%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仍有不小差距,未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还有哪些挑战?

  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39.6%,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连续五年稳步提高。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共同的期盼。

  中国科协16日发布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呈现提速增长趋势。

  施工人员在做桥梁前移施工准备。呼兰河上,桥墩破冰器分外醒目;庆安制梁场的智能化保温棚内,一榀榀桥梁在蒸汽中凝固成型;哈伊高铁全线建成通车后,将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出行需求,为加快建设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贡献力量。

  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树涛、副研究员时连鑫团队研发出新一代针对黏性渗出液,如糖尿病足渗出液的单向导液伤口敷料。该研究为高黏性渗出液引起的伤口愈合困难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医用敷料、渗液管理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作为一种新兴的林业信息化科学技术创新手段,智慧林业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指导与管理。回顾智慧林业的发展历史,我们显而易见,智能化革新慢慢的变成了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习指出“科学技术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同时强调“强化企业科学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从内涵及本质要求来看,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而催生”。

  在15日举行的2024春季核能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廷克介绍,截至目前,我国商运核电机组共55台,总装机容量5703万千瓦,仅次于美国、法国,位居全球第三;在建及已核准核电机组38台,总装机容量4480万千瓦。

  最近几年,每隔一段时间,在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张冲就会发一个朋友圈。出于对新发现的严谨,团队决定与突变印记领域资深学者、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教授Steven G. Rozen联系,逐步扩大合作。

  这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我国深海探测将以“梦想”号为重要平台,构建深海地质地球物理探测和钻探技术装备体系,为人类认识、保护、开发海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创造一个超大深冷“冰箱”,提供20K(开尔文,20K即零下253摄氏度)以下甚至2K(零下271摄氏度)的超低温度的环境,并保证百瓦级到万瓦级连续稳定工作——大型低温制冷装备凭借这一能力,被称作“超级低温工厂”。

  本工作中,研究团队在前期光热电探测器相关工作的基础上,在具有长波红外吸收能力的柔性聚酰亚胺衬底上构建了碲基热电异质结薄膜,制备出可集成、柔性、可穿戴长波红外光热电探测器。

  4月13日至14日,第十三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奖”颁奖典礼暨2023中国AI产业年会在苏州举行,展示了我们国家的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沿。

  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凭借在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多媒体、虚拟现实、计算机视觉、大规模AI系统等领域的贡献,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

  不只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海光源、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等大科学装置的运转也离不开大型低温制冷装备。

  随着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建成并投入商运,我国高温气冷堆产业链已初步形成,具备产业化推广条件。

  4月13日至14日,第十三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奖”颁奖典礼暨2023中国AI产业年会在苏州举行,展示了我们国家的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沿。

  4月12日,由该院自主研制的130吨级可重复使用液氧煤油发动机圆满完成两次起动地面点火试验。至此,这台发动机已完成15次重复试验和30次点火起动,累计试验时长突破3900秒,重复试验次数突破我国液体火箭主发动机试验次数纪录,为后续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首飞奠定基础。

苏ICP备17014301号-1

Copyright©浩瀚体育官方网站_app下载安装 2017 版权所有 主营自动化立体仓库,智能化立体仓库 最终解释权归浩瀚体育所有